道教名人信仰老子之教

  唐睿宗問道于司馬承禎;对曰:“‘为道日损、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’(此是《道德經》第四十八章原文)。夫心目所知见,每損之尚街不能已,况攻乎异端而增智虑哉。”帝曰:“治身则尔,治国若何?”对曰:“国犹身也,故‘游心于淡,合气于漠,顺物自然,而无容私焉,则天下治矣’此是《庄子》第七篇中原文,承禎借用之)。后来南宋人赵道一为司馬承禎作传,附以評語曰:“此誠得太上之深旨。道德經云:‘我无为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,我无事而民自富,我无欲而民自朴’,即此义也”。
  唐明皇問道于吳筠;对曰: “深亏道者无如老子《五千文》,其余徒費紙札耳。复問神仙冶鍊法(此指长生变化及金石外丹之事),对曰:“此野人事,积岁月求之,非人主所宜留意” (这是山林閑散之人做的事,还要經多年辛苦勤求,不是皇帝所应当研究的)唐宣宗问长生术于罗浮山人轩辕集,集只以“彻声色,去滋味”等语相告。这种话似乎平淡无奇,但也是根据《道德经》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” (‘爽’字作‘伤’字解)这三句教义而来,很合于养生之道,可惜皇帝听不懂。
  宋太宗問陈希夷曰: “若昔尧舜之为天下,今可至否”?陈对曰,“土阶三尺,茅茨不剪,其迹似不可及,然能以‘清静’为治,即今之尧舜也”。这几句話的意思是說,社会是向前发展的,在数千載之下,若要回复到数千载之上那种簡陋的生活状况,教皇帝住泥土地、茅草屋,当然是不可能。惟治国之道,在精神不在形式,尺管外界繁华日新月异,只要人主心中不为它所迷,仍能够保持內部思想的纯洁,这就是老子“清靜为天下正”的教义,虽然是宋代的皇帝,也可以比美于古代的尧舜了。
  公元 1221牟邱长春西往雪山見成吉思汗时,首先劝他“若要统一天下,必在乎不嗜杀人”,这句話也是根据老子教义而来,《道德經第三十一章》早已說过: “夫乐杀人者,則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。”邱长春的意思和老子的意思完全相同。
好像没多少人在线哦……我轻轻走过。
顶楼主,如此牛逼的观点不顶怎么对得起这个论坛里的道友!
上来顶下。